一、稻米的类型
1、我们日常吃的米,主要有两种:籼米和粳米。籼米和粳米分别由籼稻谷和粳稻谷脱壳而成。籼米通常中长粒型(拉长5.8~7.3mm),南方米大多为籼米。粳米通常短圆粒型(粒长4.6-5.5mm),北方米通常都是。长江流域籼粳稻都有栽培。
2、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种的两个亚种。目前在全世界,除非洲少数地方外,种植的稻都为亚洲栽培稻。籼稻适宜生长于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耐寒性弱。籼稻的叶片较宽,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谷粒细长,稍扁平,成熟时易落粒;出米率低,粘性小,胀性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粳稻耐寒性较强,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地生长。粳稻的叶片较窄,色浓绿,分蘖力较弱,谷粒短圆,稍宽厚,成熟时不易落粒;出米率高,粘性较强,胀性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等的高地、太湖地区,以及华北、西北、东北等温带地区和台湾省。
3、我国市场上籼米和粳米通常有一些白色部分,称为垩白。垩白影响外观,但与食味关系不大。
4、籼米和粳米按其稻谷生产季节的不同,有早籼米、早粳米和晚籼米、晚粳米之分,分别是早季和晚季稻生产的米。食味以晚米为好。而江苏大米、东北大米等,是稻米产地米的称谓。但也有些加工厂用异地稻谷加工大米,其米本质上还是稻谷生产地的米。
5、稻一般需要很多的水,长在水田里,所以叫水稻,但也有需水少的,长在旱地上的,为旱稻(陆稻),我国旱稻比例很低,仅为4%。水稻则有灌溉稻(依靠灌溉)、天水稻(完全依靠雨水)、深水稻(长在深水里)等。我国水稻基本上都是灌溉稻。灌溉稻产量高。
二、早籼稻的生长阶段
通常,水稻一生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种子萌发至幼穗开始分化前是单纯的营养生长期,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前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最后3片叶及稻穗形成;抽穗至成熟是单纯的生殖生长期,经历开花、乳熟、蜡熟、完熟等时期。习惯上把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2个阶段4个时期”,即以幼穗开始分化为界,幼穗开始分化前称为营养生长阶段,幼穗开始分化后称为生殖生长阶段。在高产栽培中为便于掌握生育进程,又把它分为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及开花灌浆结实期。在实际操作时,移栽插秧的幼苗期为秧田期,移栽后称本田期,它也分为3个时期,即前期,从移栽返青到分蘖高蜂;中期,稻穗分化形成;后期,从始穗扬花到灌浆成熟。
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稻谷品种生育期长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三性即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没有感光性强和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品种;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通常,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90-125天的为早稻,125-150天的为中稻,150天以上的为晚稻。
我国早籼稻一般每年的7月中下旬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8月份早籼稻集中上市;9月中旬,中稻和一季晚稻开始收割,10月份中稻和一季晚稻陆续上市;11月份新产晚籼稻、晚粳稻收割完毕,双季稻主产区迎来晚稻上市季节。
我国早籼稻种植区域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其中Ⅰ、Ⅱ、Ⅲ通称为南方稻区,占全国面积93.6%,主要品种为籼稻。Ⅳ、Ⅴ、Ⅵ通称为北方稻区,占全国面积6.4%,主要品种为粳稻。
我国稻谷种植以南方为主,南方稻作去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93.6%,其中长江流域(主要是中西部地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7%。
早籼稻种植地区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13个省(市)、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浙江、广西、福建是全国早籼稻的主产省份,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0%,加上湖北和安徽,六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0%左右,决定着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的大局。
早籼稻的质量指标和等级
一、 早籼稻谷、晚籼稻谷和籼糯稻谷的质量指标包括:
①出糙率。净稻谷脱壳后的糙米占试样质量的百分率,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计算。
②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率。整精米是糙米碾磨成GB 1354-1999规定的三等(原大米标准的标准一等)大米加工精度时,长度达到完整米粒平均长度五分之四(含)以上的米粒(新国标规定为长度达到完整米粒平均长度四分之三(含)以上的米粒)。
③不完善粒。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稻谷颗粒:未熟粒:未成熟不饱满,糙米粒外观全部为粉质的颗粒。虫蚀粒:被虫蛀蚀并伤及胚和胚乳的颗粒。病斑粒:稻谷粒受到病害,去壳后糙米表面有病斑的颗粒。生芽粒:芽或幼根已突出稻壳,或糙米的芽或幼根已突破表皮的颗粒。生霉粒:稻谷粒生霉,去壳后糙米表面有霉斑的颗粒。
稻谷国家标准GB1350-1999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质量指标
注:水分含量大于表中规定的稻谷的收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④谷外糙米:混在稻谷中的糙米粒。
⑤互混:本类型稻谷中混入的其它类型的稻谷。
⑥杂质:除稻谷以外的其他物质,包括下列几种:一是筛下物:通过直径2.0mm圆孔筛的物质。二是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砖瓦块及其他无机物质。三是有机杂质:无食用价值的稻谷粒、异种类粮粒及其他有机物质。
⑦黄粒米:与正常米粒相比呈明显黄色,或在D65照明体100视场下色品指数b’值不低于20的颗粒。
⑧色泽、气味:一批稻谷固有的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稻谷国家标准》(GB1350-1999)规定,各类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为5个等级,等内稻谷必须符合整精米率要求。以三等为中等质量标准和计价基础,每个等级实行3%的等级差价。按国家收购政策,籼稻和粳稻相邻等级价格差为2分/斤。籼稻、粳稻三等最多,三等以上占90%。
二、早籼稻的储藏
稻谷籽粒具有完整的内外颖,使易于变质的胚乳部分受到保护,对虫、霉、湿、热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并且稻谷内外颖水分较米粒低。这些特点,使得稻谷相对易于储藏。
由于脂肪(油份)含量较中晚籼稻少,陈化速度慢,早籼稻是稻谷中最耐储存的品种,因而成为各级储备粮的重要储备品种。长江以南地区早籼稻的储存年限通常为3 年,广东等个别省份为两年。早籼稻从入库到出库通常采取六项措施:控制水分、清除杂质、分类储藏、通风降温、防治害虫、密闭粮堆。储存稻谷的高大平房仓,都配置有环流熏蒸、机械通风以及制冷设备等。
我国早籼稻种植面积及产量
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1998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约2800~32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6%~30%;稻谷产量在1.8~2亿吨(折合大米1.26~1.4亿吨,出米率按70%),占粮食产量的36%~40%。
1998-2008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一览表 (单位:千公顷,千克/公顷,万吨 )
----------------------------------------------------------------------------------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面积 31214 31284 29962 28812 28202 26508 28379 28847 29295 28920 29200
单产 6366 6345 6272 6163 6189 6061 6311 6260 6232 6433 6473
总产 19871 19849 18791 17758 17454 16006 17909 18059 18257 18603 18900
----------------------------------------------------------------------------------
我国稻谷以籼稻为主,2007年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产量共1.3249亿吨,占稻谷产量的71%。2005-2008年,我国早籼稻产量分别为3,187万吨、3,187万吨、3,152万吨和3,158万吨。2007年,早籼稻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不足20%,产量占稻谷产量的17%。
2001-2008年我国早籼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单位:千公顷,万吨)
------------------------------------------------------------------------------
年份 播种面积 占稻谷比例 产量 占稻谷比例
2001 6,388.32 22.20% 3,400.26 19.10%
2002 5,872.70 20.80% 3,028.90 17.30%
2003 5,590.30 21.10% 2,948.40 18.30%
2004 5,947.00 21.00% 3,221.60 18.00%
2005 6,027.90 20.90% 3,187.40 17.60%
2006 5,990.00 20.40% 3,186.80 17.50%
2007 5,824.00 19.90% 3,152.00 17.10%(16.94%)
2008 5,820 19.93% 3158 16.71%
------------------------------------------------------------------------------
早籼稻的经济及社会意义
1.早籼稻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第一季主要粮食作物,因此,早籼稻生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是否扶持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低的试金石。
2.早籼稻生产波动直接影响晚稻生产,进而影响全年的水稻生产。据有关研究表明,1994-2005年期间早籼稻与晚稻种植面积相关系数达0.93。
3.早籼稻的商品性优于其他各季水稻,是南方稻区最重要的商品粮源。由于早籼稻作为食用稻的适口性较差,农民一般除了留一些作为口粮和饲料粮的补充外,大部分作为商品粮出售。而且,随着近年农民务工人数的增多和农民储粮方式的变化,早籼稻的商品量还在不断增加,因此,早籼稻的商品率相对较高,为50%-60%。
4.早籼稻是主要储备用粮。由于早籼稻比中晚籼稻耐储藏,且是第一季上市的水稻品种,南方地区粮食部门将早籼稻作为储备粮轮换的主要稻谷品种。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各地的政策性储备需求已成为早籼稻谷的重要出路,尤其是当年上市的新粮,各地的政策性储备需求成为决定其收购价格的高低乃至短期内市场销售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5.早籼稻是南方多数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南方水稻产区涉及13个省份近4亿农民,早籼稻是他们的一部分口粮,也是早籼稻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占有很大份额。从综合效益来看,早籼稻的种植成本与其他作物比较相对较低,产量比较稳定,卫生品质也较好,自然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早籼稻对于稳定增加稻农收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从长期来看,早籼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就当前的粮食生产能力看,早籼稻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其它品种尚难补充或替代。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